查看原文
其他

她一生未嫁无子,却被称为万婴之母,她的墓志铭寥寥数字,却让每一个人由衷钦佩…

2017-07-21 小舞 当当


  Hey点击上方当当关注~ 

小当每晚九点~

与你不见不散哦



2017.07.21

她,是我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

然而,这个接生过五万多小生命的“万婴之母”,却没有自己的子女,甚至终身未嫁。

她守着协和医院一呆就是六十年,解决了无数产妇的难题,拒绝了多次留在海外的机会,她用毕生精力撰写的多部著作成了万千家庭的“救命顾问”。

她,就是林巧稚,一个把一生都奉献给妇产事业的女医生。

病人永远是第一位



林巧稚,是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正因她在医学领域的地位,1945年10月1日,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她受邀参加开国大典的庆典,这个别人求之不得的机会,林巧稚却没有放在心上。

国庆观礼,林巧稚因为妇产科的工作忙没能出席;中国妇联准备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委会给林巧稚送来代表证,她同样以病人多为由推辞了;就连当时的北京市市委书记彭真专程到医院拜访林巧稚,没想到也吃了闭门羹。

“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病人永远是第一位,在林巧稚的心中从来没有改变过。

曾经有人说她有些固执,但也正是凭着她这样坚持的性格,才让她走上了从医这条路。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在厦门鼓浪屿。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两个姐姐一个哥哥都宠爱有加,父亲这个从南洋的归侨更是视她为掌上明珠,从小教她英文,并鼓励她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因为家庭的开明,林巧稚摒弃了裹小脚的习惯,而且五岁就进了英国传教士开办的幼稚园,十岁进入鼓浪屿的新式学堂—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在这里林巧稚遇到了她的恩师—玛丽·卡琳。这位毕业于英国高等院校的老师让这里的女孩子们懂得了什么叫爱人如己,更让林巧稚看到了一个女子原来可以凭借自己的学识和信仰安身立命。

巧稚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癌病故。母亲去世前极度痛苦的一幕,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下定决心长大后要救苦救难,1921年,林巧稚决定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

考场上忽然考场一阵骚动,原来有人晕倒了,因为是女生,监考的男老师不方便施救,林巧稚二话没说,立即把中暑的考生安置到阴凉处,仅用十来分钟就迅速处理好了这起突发事件。但当她回到考场考试却结束了,她最有把握的英语没有答完。

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名考生中,只能录取其中25名,再加上她的试卷还没答完,就在她对考试结果不抱任何希望时,她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原来,在考场之外,她被考官发现了难得的素质:

第一,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对在协和学习至关重要;

第二,处理突发事件沉着果断有序,这是当医生不可缺少的;

第三,她的各科总成绩并不低。

正是她在考场上毫不犹豫救人的表现被老师看中,监考老师专门向协和医学院写了一份报告,称赞她的品行。那时的她虽然还不是一名医生,但已经具备了一个医生应有的素养。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破格录取她入学。



一生只做一件事


那时的协和医学院是全国最顶级的医学学府,但是学费也很昂贵,一年要400元,而当时的贫穷人家,3块钱就可以维持一个月的生活。学生们必须要拿到奖学金,竞争激烈可想而知。林巧稚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而父亲在她临行前说的那八个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成了她求学期间最大的动力。

同时,协和医学院也有着最为严苛的进阶制度,完整学习下来直至毕业,需要八年的时间。这八年里,如果有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两门主课不及格,直接除名,没有任何补考和商量的余地。

而八年后,林巧稚以高居榜首的成绩,获得了协和医学院象征着最高荣誉的文海奖学金,开创了女生获此奖学金的先例。

她一下成为了各个科室的香饽饽,如果选择了内科或者外科,那她的发展将不可限量,可她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那时还被许多人看不起的妇产科。

那时,西医产科刚刚进入中国,中国婴儿死亡率和产妇死亡率是英国、美国、法国的三到五倍,高达27.5%。那时女人生孩子,就是到鬼门关走一回!而她在实习期间的经历:病人宁可不挂有经验的老专家号,也要排队到她这样一个住院助理医生这里看,只因为她是一位女医生。

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挑战妇女不能持刀的传统观念,为了那些还在用生命为无知买单的中国妇女,林巧稚选择了妇产科,她希望能够改变一些现状和人们对妇产科的偏见。



一个圣诞前夜,医院的大夫都去狂欢了。急诊却送来一位大出血的病人,生命危在旦夕。刚留院的林巧稚,当时还是名住院助理医生,无权做手术,也从未做过手术。情急之下,她果敢地通知手术室,毫无犹豫的站上了手术台,完成了她当医生的第一例大手术。

手术的成功,也引起了医院更多人的注目。她被提前3个月由助理医生晋升为住院医生,比同班同学提前两个月接到继续任用聘书。而这是常人至少需要5年才能走完的路。

1932年,林巧稚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之后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她又远赴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当研究生。当时曾有人劝林巧稚留在海外,芝加哥大学著名妇科专家艾蒂尔,也大力举荐她留校。

但她却毅然地踏上了回国的归途,她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大夫,我不能离开灾难深重的祖国,不能离开需要救治的中国病人。科学可以无国界,科学家却不能没有祖国!”



关爱,是第一张处方


回国以后,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妇产科事业,每天不停地在医院里忙碌,每年的生日,她都坚守在产房一线,她说:“我到产房过生日更有意义。我为难产的孕妇接生,当小宝宝在我生日的时候降临人世,那哇哇啼哭声是最动听的生命赞歌,对我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生日礼物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络绎不绝的病人和各色各样的病症,让她再也离不开医生这个岗位。


水稻之父袁隆平、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孩子梁从诫、冰心的孩子…都由她接生。



1940年,凭借出色的表现,林巧稚升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1941年,北京协和医院因日军入侵而被迫关闭。林巧稚却坚持留在北京,在北京弄堂小胡同10号租了几间房子,开办私人诊所,经常为穷人免费施诊。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常借着昏黄的煤油灯,埋头和一个又一个病人的脓、血、便、肿瘤抗争,在中华民族生灵涂炭存亡之际,她满心欢喜地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她为每一户深受苦难的家庭带去了希望。

从1942年的4月小诊所的开业,到1948年5月协和医院的恢复,六年的时间,在这个小诊所里,她亲自填写的病历就有8887份。说到医生的手写病历,字迹潦草犹如天书的病历你见过很多,但是林巧稚医生写的病历是这样的:



中文书写一笔一划,字迹端正整洁,内容紧凑凝练。英文流畅、清晰。一半中文,一半英文,两相对照,一丝不苟,且不论是中文部分还是英文部分,书写都端正工整,一目了然。


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医院恢复,林巧稚重回医院任职。她时常资助生活困难的病人,告诉她们不用多花钱挂她的专家号,“挂我的普通号,同样是我给你看病”。而她的出诊包里,也总是放着一些钱,以便随时接济贫困百姓。

关爱,是医生给病人的第一张处方。林巧稚医生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感觉到她对病人的爱,她用对亲人的方式对待她的病人,直接用耳朵贴在病人的肚子上,为病人擦擦汗水,掖掖被角,拉住病人的手,她是怕病人触摸冰凉的铁床架子落下病根。

原本不安害怕的病人,看到她就能慢慢地安静下来,这是一种关爱的力量,也是医患之间互相信任的力量。

许多人千里迢迢跑来找她看病,原协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200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在她身上太常见了。

百姓为了感谢她的救命之情,把在林巧稚手里接产出生的孩子起名"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早在"文革"前的1965年,她还捐出去过两笔存款。一笔是她在美国学习期间节省下来的生活费,折合成人民币约9700元;另一笔是她任中科院学部委员后积存下来的车马费,共7000元。在当时,这笔钱还算是不小的数目。她把这些钱捐给了医院,希望院领导用于改善医院幼儿园的条件。


一生未嫁无子,却是万婴之母


因为忙碌的医院工作,此时的林巧稚,早已是个“老剩女”,她却毫不在意的说:“我一辈子没有结婚,为什么呢?因为结婚就要准备做母亲,就要拿出更多时间来照顾好孩子。为了事业我从进入协和那天起,就选择了不结婚。”

直到晚年,林都未曾婚嫁,一直在做妇产方面的工作。家里的电话放在床头,医院有严重的病例,就整夜地守着电话等消息。她曾说过,"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

虽然她没有结婚,也没有自己亲生的孩子,但经她手接生的孩子上万,人们称她为:不曾做过母亲的“万婴之母”

林巧稚的医风,深深影响着她的学生们。她常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

妇产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既面对死亡,又迎接新生。生与死的交替中,令人感慨良多,百感交集。

她常说:“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她没有生过孩子,却比谁都理解产妇的痛苦和感受。如果她见到产妇疼痛,就会主动伸出双手抚慰产妇。产妇常常会把她的手捏得青紫肿胀,她却一声不吭,默默忍受。

林巧稚在产房里度过了60多个春秋,亲手迎接了50000多小生命来到人间。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耗尽了她全部的精力,她重病不起。



一天深夜,五号楼二层的特护病房里,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呼喊声:“快!快!拿产钳来!产钳……”

值班的护士疾步跑到林巧稚病床前,她留心看了看心脏检测仪,然后轻声叫着:“林主任!您醒醒!林主任……”

连续好几个夜晚,护士们已经习惯了林巧稚这样的叫声。

刚开始,她们很紧张,为了让她安静下来,她们会去安抚她,把她叫醒,后来,她们有了经验,当林巧稚再喊着要产钳时,她们会拿起身边的一件东西递到她的手里,她抓得很紧…慢慢的,她平息下来,过了一会儿,她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

1983年4月22日,北京的的正午时分。林巧稚在一阵悸动后,血压骤然下降,呼吸停止,心律不再搏动。

临终,她的神情十分安详,仿佛值了一个长长的夜班后进入了梦乡。她的脸庞光洁干净,额头、眼角的皱纹全都舒展开来,阅尽82载寒暑春秋,她走得安然,走得心怀盼望!

她留下了了自己的遗嘱:

三万元积蓄捐献给医院的托儿所。

遗体供医院作医学解剖用。

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海上。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这是林巧稚的墓志铭。



世间难寻林巧稚,踏平底布鞋,着素布旗袍,挽中式发髻,这位八闽才女,医技达炼,医德服人。她不是母亲,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创妇产事业,

拓道、奠基、宏图、奋斗、

奉献九窍丹心,

春蚕丝吐尽,

静悄悄长眠去;

谋母儿健康,

救死、扶伤、党业、民生,

笑染千万白发,

蜡炬泪成灰,

光熠熠照人间!

今日荐书

林巧稚传

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东西文化交融、陶冶出的杰出女性
终生未婚的“生命天使”
妇女和婴儿的守护神

长按二维码试读购取


欢迎转发,好文TA也需要

往期热文,点击查看

民国最有才的九个女人

藏在这个老人内里,是一个

可以高歌,可以挥泪的少年形象

民国才女与革命志士的生死之恋:

生未成婚、死而并葬(附纪实视频)

[声明:本文来源于“正心堂”,作者小舞,版权归原作者,如侵犯权益,联系删除,本文纯做分享,文中观点不代表任何当当立场,请知晓!编辑整理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据说爱读书的人都关注了这个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人文社科经典图书5折封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